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佛學概論
Introduction to Buddhism 
開課學期
103-1 
授課對象
文學院  哲學系  
授課教師
陳平坤 
課號
Phl3022 
課程識別碼
104 32600 
班次
 
學分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必修 
上課時間
星期五2,3,4(9:10~12:10) 
上課地點
普205 
備註
A群組(100學年度以前學生)(C)哲學專題群組(101以後學生),詳見必修資料表及本系網頁。
總人數上限:80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1031Phl3022_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本課程旨在介紹佛教經論、史傳中特別具有哲學或義理內涵的文獻,探討和說明它們的論思過程和具體主張,以利學員建立比較全面系統的佛學認知,裨益其日後深入佛教學說之研探工作。
佛教學說範圍廣泛,在只一學期的課程中,「佛學概論」將儘量著重核心佛學概念的義理解析,講說佛教重要經論、人物對於某些課題或論題的思維角度、方法、程序、以及其所得成果,進而放在哲學論思完備性、價值性等天平上來從事評判。
The purpose of this course is to introduce the particularly philosophical or theoretical documents in Buddhist sutras, shastras, historical records, and biographies, as well as explore and explain the process for the forming of their thoughts and the views they advocate, in order to facilitate the students to build a comparative knowledge about the overall system of Buddhism, which will help them make deeper exploration of Buddhist doctrines in the future.
Buddhist doctrines cover a wide range. In the course of one semester, the “Introduction to Buddhism” will focu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principles of core Buddhist concepts, and talk about the perspectives, methods, procedures, and results of the thoughts of important Buddhist scriptures and figures on certain topics or issues. Then it will further judge the level of completeness and value of their philosophical thoughts. 

課程目標
本課程預期學員達到下列成果:(1)透過理解佛教人物的哲學思想,擴展、深化自己面對宇宙人生問題時的思維角度和論議內容。(2)接觸更多古今中外的佛學論述或研究資料。(3)憑藉學習所得,形成更寬廣的哲學視野。(4)為佛學研究專業能力奠定基礎。
This course aims to help the students achieve the following results: (1) expanding and deepening the perspective of thinking and the content of discussion regarding the issues of the universe and life through understanding the philosophical ideas of some Buddhist figures; (2) coming into contact with the discussion and research material of Buddhist studies; (3) widening the students’ philosophical horizon through what they study in this course; and (4) building a foundation of professional abilities for Buddhist studies. 
課程要求
1、研讀佛教典籍,發現箇中問題。
2、跟上教師解析概念的步伐。
3、重新反思佛教哲學課題的當代意義
4、參考佛學研究資料,發表心得報告。
5、參加教學助理所帶領的討論課。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每週二 10:30~12:30 
指定閱讀
無 
參考書目
【課程教材】
自編講義
【參考書目】
一、主要參考文獻
郭朝順、林朝成,《佛學概論》(修訂二版),台北:三民書局,2012年。
釋印順,《佛法概論》,台北:正聞出版社,1991年。
劉貴傑,《佛教哲學》,台北:五南圖書公司,2006年。
三枝充悳著,黃玉燕譯,《佛教入門》,台北:東大圖書公司,2003年。
方立天,《佛教哲學》,長春:長春出版社,2006年。
二、延伸閱讀文獻
賴永海,《中國佛性論》,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年。
劉貴傑,《天台學概論》,台北:文津出版社,2005年。
劉貴傑,《華嚴宗入門》,台北:東大圖書公司,2002年。
萬金川,《中觀思想講錄》,嘉義:香光書鄉出版社,1998年。
陳平坤,《佛門推敲——禪三論天台哲學論著集》,台北:文津出版社,2007年。
陳平坤,《慧能禪法之般若與佛性》,台北:大千出版社,2005年。
姚衛群,《佛學概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
屈大成,《佛學概論》,台北:文津出版社,2002年。
鎌田茂雄著,關世謙譯,《中國佛教史》,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7年。
玉城康四郎主編,李世傑譯,《佛教思想(一)在印度的開展》,台北:幼獅出版社,1987年。
舍爾巴茨基著,立人譯,《大乘佛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
蔡耀明,《般若波羅蜜多教學與嚴淨佛土》,南投:正觀出版社,2001年。
蔡耀明,《佛學建構的出路:佛教的定慧之學與如來藏的理路》,台北:法鼓文化事業公司,2006年。
蔡耀明,《佛教的研究方法與學術資訊》,台北:法鼓文化事業公司,2006年。
關世謙譯,《佛學研究指南》,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6年。
劉貴傑、李開濟編著,《佛學概論》,台北:國立空中大學出版社,2001年。
水野弘元著,香光書鄉編譯組譯,《佛教的真髓》,嘉義:香光書鄉出版社,2002年。
中村元著,香光書鄉編譯組譯,《從比較觀點看佛教》,嘉義:香光書鄉出版社,2003年。
田灯然編,《圖解佛教》,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竹村牧男著,蔡伯郎譯,《覺與空:印度佛教的展開》,台北:東大圖書公司,2003年。
吳汝鈞,《佛教的概念與方法》,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0年。
吳汝鈞編著,《佛教思想大辭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
Gary Gach著、方怡蓉譯,《佛教一本通:通往古老智慧的現代途徑》,台北:橡樹林文化事業公司,2006年。
Masao Abe(阿部正雄)著,張志強譯,《我們的宗教:佛教》,台北:麥田出版社,2003年。
Charles Prebish, The A to Z of Buddhism, Metuchen: The Scarecrow Press, 2001.
Christopher Gowans, Philosophy of the Buddha, London: Routledge, 2003.
Donald Lopez, Jr. (ed.), Critical Terms for the Study of Buddhis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5.
Malcolm Eckel, Buddhism: Origins, Beliefs, Practices, Holy Texts, Sacred Plac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Peter Harvey, An Introduction to Buddhism: Teachings, History and Practice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Robert Buswell, Jr. (ed.), Encyclopedia of Buddhism, New York: Macmillan Reference USA, 2004.
William Edelglass, Jay Garfield (eds.), Buddhist Philosophy: Essential Reading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期中考暨期末考 
50% 
期中考暨期末考是驗收學習成效的重要方式之一,每位學員於學習過程中都應當隨時溫故知新,因此,兩次測驗成果將占學期總成績50%。 
2. 
課堂問答討論 
30% 
本課程重視問題討論活動。因此,積極準備問題,主動參與討論,將占學期總成績30%。 
3. 
出席聽講情況 
20% 
學員出席與上課聽講情況,是檢驗學習成效的第一步。因此,出席狀況、課堂聽講情形,將占學期總成績20%。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9/19  1、課程介紹
2、何謂「佛學」?
3、釋迦牟尼佛及其所遭遇的生命課題 
第2週
9/26  在印度文化傳統下的佛教哲學 1、古代印度的宗教氛圍和哲學思索 2、釋迦佛陀對生命和世界課題的主要關切 3、佛教的哲學思維特點 4、佛法的宗教修行道路 
第3週
10/03  阿含經中的佛法教學(一) 1、佛教哲學的基本概念 2、「無常」觀點下的生命世界 3、面對世界萬象的「緣起」視角 4、迎向宇宙人生的「中道」入路 
第4週
10/10  阿含經中的佛法教學(二) 1、「業」與「解脫」 2、環繞「自我」課題的探討 3、概括佛法教學重點的四聖諦和三法印 4、各種佛法實踐路徑

國慶日放假 
第5週
10/17  部派時期的佛教哲學(一) 1、關於宇宙論問題的思索 2、關於形上學問題的探究 3、「業」的理論 4、涉及佛法修證課題的論議 
第6週
10/24  部派時期的佛教哲學(二) 1、「自我」理論之建構 2、對於生命倫理課題的探討 3、「緣起」思想的詮釋 4、「心識」課題的研究 
第7週
10/31  大乘佛法時期的宗教哲學議題(一) 1、諸法實相之追究 2、無上智慧之探求 3、《般若經》的心智哲學 4、《華嚴經》的境界哲學 5、《大智度論》、《十地經論》的佛法要義 
第8週
11/07  大乘佛法時期的宗教哲學議題(二) 1、如來藏思想與佛性理論 2、涅槃境界的探討 3、《如來藏經》、《不增不減經》與《勝經》的如來藏思想 4、《大般涅槃經》、《佛性論》、《寶性論》的佛性理論 
第9週
11/14  期中考 
第10週
11/21  大乘佛法時期的宗教哲學議題(三) 1、「空」與「有」之思辯 2、「無常」和「常住」之論議 3、《維摩詰所說經》的中道思維 4、《妙法蓮華經》的佛身觀與修行道路 5、《中論》的議題和思想 
第11週
11/28  大乘佛法時期的宗教哲學議題(四) 1、唯識思想與唯心哲學 2、心識轉變和生命境界 3、《解深密經》、《攝大乘論》的心識哲學與真理觀 4、《楞伽經》的心識哲學和語言觀 
第12週
12/05  大乘佛法時期的宗教哲學議題(五) 1、假名言說和諸法實相之離合關係 2、智慧與慈悲之宗教道路 3、佛教的知識論與形上學 4、解脫涅槃和佛法的修持精神 
第13週
12/12  佛教的禪修理論 1、小乘佛法的禪觀理論 2、大乘佛法的修行道路 3、禪修心智的運作及其相應境界 
第14週
12/19  中國佛教的哲學思想(一) 1、佛教初傳中國境內的時代氛圍和文化背景 2、佛教學者的譯經活動與義學研討 3、中國佛教的學習課題暨研究方法 4、鳩摩羅什與廬山慧遠針對佛教法義的論辯 
第15週
12/26  中國佛教哲學思想(二) 1、僧肇的佛學思想 2、道生的佛學思想 3、《成實論》與成論師的學說要旨 4、攝論師與地論師的思想論辯 
第16週
1/02  中國佛教的哲學思想(三) 1、三論宗的哲學 2、天台宗的哲學 3、華嚴宗的哲學 
第17週
1/09  中國佛教的哲學思想(四) 1、禪宗的哲學 2、唯識宗、淨土宗、密宗、律宗等其他學派的哲學要義 3、在世界哲學視域中的佛學思想前景 
第18週
1/16  期末考